作为一只80后,回忆起自己在学校受的教育,貌似全是颂扬集体利益而压抑个体利益的,如果你在众人面前犯了错,总是会得到“给xxx班级丢脸”,“给我们xxx学校抹黑”;相反,如果你得了奖,就会得到“xxx班的光荣”,“给xxx学校争光了”的评价。即便是在青春叛逆 期,那些敢于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同学,也是会受到“特殊待遇”。同样,大伙也总想把自己埋没在集体的海洋中。虽然听说现在中小学教育有改观,但我觉得应该好不到哪里去。
还有就是小时候那些英雄主义的定义,基本上都是为了集体而牺牲了自己生命所获得的,估计你看到这里也能念出一大堆名字,我就不列了。等到自己走出了教育系统,来到社会的时候,在很多时候也能看到这些观念的延伸,公司领导管理层在做出某些决定,对待被管理层也经常用这一套的“变种”来避免个人承担责任。还记得我在之前的一个公司工作时,有一天偶然听到一个部门经理和一个美工聊天,大概是“劝退”,估计是想避免支付在合同期内辞退人的违约金(2个月工资),话语里面充满儿时回忆,“你要考虑到公司的困难……”,“公司曾经给你了这么多……”,“如果这样下去,公司其他的人也会……”等等,当然,两个人我都未曾共事,也不了解此次谈话的前因后果,但是无不证明了“集体利益永远大于个人利益”的基础共识在商业社会上也是根深蒂固。
直到有一次,一个很简单、很巧合的事情,让我的观念发生了改变。那是一个公司的员工培训,那是我在那家公司收获的最大价值,没有之一。具体是什么培训目的我都已经忘了,但是整个过程仍然历历在目。
当时,培训老师给我们坐在下面2、30个人事部、技术部、IT部门同事们构造了一个虚拟的场景:现在你们有6个人(事先选出来的),然后在地上放上7张A4纸,解释说,这是7个石桩,两头都有一个台子, 周围都是火海,踩到外面就是挂掉了(任务失败),你们6个人不知道为什么站在了这些桩子上,左边3个人面向右边,右边3个人面向左边,中间空出一个石桩,6个人不能向后退只能向前走,每次只能向前走一步或者隔着一个人走一步,每个桩子上只能站一个人,你们6人走到对面的台子上就算完成任务。然后,老师面对我们坐在下面的其他人说,他们6个人可能看不到全貌,你们可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时间是半个小时。
因为事先知道是员工培训,我们在底下的人心里就想,这不就是团队合作培训的典型案例嘛,面对一个任务,我们如何让别人完成自己所想的任务呢?那6个人如何相互之间配合去完成我们指派的任务呢?好吧,开始。
我们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规划能力,当然还有说服能力,然后看着上面6个人扭来扭去地踩在A4纸上面,当然两个男同事抱在一起还好,女同事就比较惨了。这个题目并不是非常简单,你可以在纸上上试一试。
老师安静的坐在角落里,偶尔起来扶正一下A4纸。过去了十几分钟,失败了无数次之后,我们有点纳闷了,会不会有其他的方法?会不会是两个人各出一只脚,抱着一起,然后过去?好吧,这是一个技术宅同事提出来的想法。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奇葩的想法,然而都被老师否定掉了。又过去了几分钟,我思考着,是不是说服6个人的其中一个人牺牲掉(自己跳到“火海”中),从而保全另外5个人?这个培训的目的在于我们如何能让上面的6个人中牺牲一个?
我把这个想法很自信的告诉了旁边的同事,他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我们将这个解决方案告诉给了老师,老师笑而不语,他看了看表,说时间到。他说,终于等到了这个想法出来了,我们在做一些任务的时候,如果任务很复杂,或者时间很赶,一些人总是倾向牺牲掉一部分人的利益来完成,就像这个例子,他指着地上的A4纸。
我心里想,难道不是么?上一个公司的老大在公司没有资金的时候,不是就让一部分人辞职,来保证剩下的人的基本生活费么?难道让他们留下来也做不了什么事情,同时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拿几百块钱来吃饭、租房子?
老师继续说道,但是这个“苦难”的题目并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的,于是他在投影仪上打开一个flash小游戏,青蛙过河,然后鼠标一点一点的,完成刚才我们花了30分钟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我安静下来了,之后他又解释了什么我记不不下来了,只记得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想让他人追随你,你必须不能让他们牺牲掉”,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时期。
我当时只觉得非常尴尬,因为是我做出一个判断,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并且需要牺牲一个人才能保全另外的人,就是所谓的“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体利益”。然而事实上,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因为就在这个常识下,我害死了一个同事。
这貌似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现在教育体系下面的培训出来的员工和领导,都是带有这个基础思想的,那么由这些人形成的组织,自然而然的都会倾向于做出“牺牲小部分而保存大部分”的决定,并配合这个决定,那么社会上的、商业上的,甚至职场上的那些决定势必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而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的优先选择方案。
创业之后,作为决策者,也发现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因为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一些决定,我该怎么办才能让团队能够活下去?如果没有收入了,我如何才不牺牲每一个人的利益去进行下去?非要我优先损失自己利益才行?等等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没有统一的答案。细细回想起来,在我见过的情况中,有些时候,只能让那些能力不行的人走掉,才能度过难关。那么既然能够预见如此,恐怕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也就是“保持每个团队里面的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想方设法不让团队面临那种困境”。
…因为小学时候经常做类似奇怪的数学题,所以看到题目后我就印象深刻,稍微试了下,就知道了答案。
老师讲的道理很对,是不是应该牺牲部分来拯救集体。然而如果我去的话,会不会很尴尬,嗖嗖嗖的就搞定了,道理没处讲……
另外,牺牲部分拯救集体其实从来没错。壮士断腕,不是整体都要垮,谁会愿意断腕。现实中还有时间因素,即便断腕是个错误的选择,也必须做,因为时间不会允许你再继续思考下去,现实中的解从来不是最优解,我们也并不需要最优解。
考虑到人情之类的,这就是个更复杂的问题,但总归有解法,但从来没有人真的会选择最优的解,因为很难,几乎不可能,也没必要。
该牺牲的时候,总得牺牲。这并不代表做出这样决定的人,就是冷血无情的家伙,把人视为数字,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从来不是这样。
但你的道理是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尽管永远也没办法做到完美的架构,但多一份可能性和成功几率总是对的。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我是做运维的,当年刚入行的时候,哪个运维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哦,一套完美坚实可靠的自动化运维体系,杜绝人为失误的隐患,有备份,有容灾,系统能跑到天荒地老。
可后来呢,做的越久,越是会对报警,感叹号,宕机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也不会追求绝对意义上的高可用性,反而越来越追求相对的可靠性,只要最后综合呈现出来的可用和性能不错,中间那么多的问题,包括架构上设计时候考虑到的类似断腕的机制,真的是信手就能用上。是的,这中间甚至还有牺牲用户体验性的东西(比如想想微信红包高峰时段的延迟入账机制,这其实也是一种牺牲部分)。
当然,我的这套道理和你所讲的其实本质上不是一回事,一个是管事,一个是对人,但方法论上,我觉得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我们追求的东西永远不可能达到,也总会有牺牲个体的部分,并且是一定会有的——我们只要不把这种牺牲当成天经地义就好,并且尽可能的让自己不要做或者少做这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