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程序员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片来自互联网

最近看了一部很火的电影,叫《老炮儿》,在没有看之前就听了《锵锵三人行》和《晓松奇谈》这两个节目说这档子事儿,大概我就知道,这是描写60-80年代,那些雄性激素过剩的古惑仔们变老了之后的故事了,电影挺好看的,很悲壮,有激情,冯小刚的演技还是那样老道。但不知怎么的,就联想到自己了。

一眨眼,我工作也有8年了,到了32岁的年龄,在程序员行业里面虽然不算太老,但是体力已经是不支了。刚工作那会儿过着996的日子,每天能够9点半才吃饭也没啥事儿。现在,只要稍微晚睡一点,第二天立刻昏昏沉沉无法自拔,至少3天才能恢复,更别说熬夜到凌晨了。虽然说在反映和记忆力上没有什么退步,可是体力却一直不行了。

上周没有写文章,其实我在专攻一个程序上的难点,根本没有时间写,手头的资料非常少,只能通过不断的猜想、假设和做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索,体力活。突然间有点感觉到年轻时候的某种状态:时间过得飞快,不知冷暖,不感饥饿。可是过了那两天,就开始头痛,夜里开始盗汗,快要病的样子。于是我就想起了《老炮儿》里面的六哥——借用高晓松的一句话,“以为自己很行,其实已经不行了”。

这其实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这就是“中年危机”其中一种,关于中年危机的主题,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已经有很多很多故事了吧。程序员也不例外,除了体力大不如从前,更要命的是观点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大多数老程序员依然沉浸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熟知的体系结构里面,用着自己熟悉的工具和工作方法。我又想起了我刚工作的那一会儿,遇到的两个“老炮儿”程序员。一个是我的老大,一个是我们的服务器程序员,后者要大一点,但都出生咋70年代后期,挨着80后。

那个时候2008年,无论从编程语言,还是从开发工具上面,这两位程序员老大的观念依然停留在至少2003年,用着Visual Studio 2003和C++。那个时候我们老大因为仰慕乔布斯,给女友买了一个iPhone3,发现上面一个小游戏挺好玩,并试图移植到他熟知的PC上面来。我到公司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干这个,所以印象很深,后来想起来,那个时候如果反过来的话,他的创业或许是另外一个结果。还有那位服务器程序老大,永远的C++粉,最后在逻辑复杂度异常高的游戏里面,不断的崩溃,每一次崩溃都会导致一部分数据的丢失和所有的玩家掉线,这个除了C++语言本身的问题意外,还有就是这位老大的旧思想——认为运行效率高于一切,而拒绝使用其他不会崩溃的方法,你要知道,在编程语言上面,并没有什么差错,只是环境变了,复杂度提高了,他的思想跟不上罢了。

我现在也到了他们那个时候的年纪,我也表示深感无力,现在写出他们曾经的事情,自己感觉就像在戳自己的脊梁骨。我并不知道未来是不是VR的时代,可穿戴设备会不会又是下一个创业窗口期,还是客厅电视大战最后会逃过广电总局和版署的魔爪而催生一个蓬勃的产业。当我看到一些程序员社区网站聊着我看不懂的技术,用着一些我完全看不懂的词汇聊得很嗨的时候,有就有点失落,因为我依然用着4、5年前熟知的方法和工具、过时的思想,磨磨唧唧地去做一些事情。

有人说,度过程序员中年危机的方法,就是做人事——完成从做事到做人的转变。如果你在一个大公司,你可以升级到一个部门经理(或者所谓的项目经理);如果你在创业,可以去做一个“中介”,用自己之前攒下的人际关系来催生利润;再或者你已经很有钱,就去做理财,做房地产,吃银行利息。当然做人有做人难处,并不能适合所有人,想象一下,一个以前整天埋头专攻技术的人,突然有一天就开始穿西装打领地带坐在人力资源总监的岗位上,然后侃侃而谈。

很明显,我就是这样的人,所以我看到六哥拿起钢刀冲向河对面的场景是,也会感同身受,虽然,是在另外一个“战场”。

“老炮儿”程序员》上有1个想法

  1. 我相信尽管有一天我们可能会离开熟知的开发岗位, 但那颗解决问题,创造新东西的心依然还在, 迟早有一天还是会忍不住重新开始, 写一些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东西出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the CAPTCHA.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