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可能”到“可能”

图片来自互联网

图片来自互联网

我不只一次提到过自己是一个“悲观保守”、“懒惰”的人。“悲观”能够让我避免很多无关事情的折腾,让自己本不富裕的精力和金钱集中的放在一个目标上,比如学习如何写代码、做项目。这样就变成了一个无趣的人,其实是因为我的“悲观保守”的固有性格,才让自己愿意呆在某些固定的地方一直学习,云淡风轻。

如果“悲观”再加上“懒惰”,就几乎能成为一个好的程序猿了。你肯定在某些场合下看到过对程序猿的刻板影响:邋里邋遢,目光呆滞,但是写起代码来却又生龙活虎,而且做过一次的事情也不想做第二次。事实上这都是因为“懒”。邋里邋遢是因为懒得洗;目光呆滞是因为在思考的时候,避免身体肌肉运动,减少能量代谢;生龙活虎是因为如果把这个写完,就可能换来提前下班回家或提前完成任务;不想做第二次,是因为只要复制粘贴就可以了……

我呢,不幸的是,一次机缘巧合混入了创业大潮,却发现之前的习惯hold不住了,就像在湍急的河流里顺水而下,倘若“悲观懒惰”到什么都不做,那么肯定会触礁翻船嗝屁的。我就像一叶孤舟上的撑船夫,拿着船篙左一下、右一下,忙的上气不接下气。我和小伙伴们,左试一个方法,不行,右试一个方法,不行,各种折腾,最后搞得内部分裂,时隔一年后才找到一点门路,赚到点生活费,这是才约莫想到之前性格的缺陷。

最近在【知乎】和【百度知道】上转悠,有时也回答一些问题,突然回答着回答着,想明白一件事情,也就是需要把自己的思想基础从“不可能”转变成“可能”。你之前当着老板的面说的那一套“这也有bug,那也有性能问题”的说辞已经忽悠不到了,如果你对创业说一句“不可能”,那么他给你的结果就是“直接滚蛋”,而不是给你继续发工资。

说出这个结论,有点牵强,你的反应也可能是“我去,本来不就是这样么?”。且听我再说两句。

有一回,我听到同一个办公室的另外一个团队的哥们儿在那里嚷嚷(不好意思,我们还在和别人公用办公室),他指着一个很牛B的动画效果说,“人家那个才叫做游戏嘛!”,然后对着他们的美术小伙伴,“你看这个动作,你看这个特效和节奏,真他妈爽,就感觉自己这个太搓了,走路都外八字,都不想做了都……”

虽然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激情四溢,慷慨激昂,但终归是一种“不可能”,而我,就只能继续“呵呵”了。

从“不可能”到“可能”》上有2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Time limit is exhausted. Please reload the CAPTCHA.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